串起历史与现代的幸福纽带 羊子山路蝶变“光阴故事长廊”
2025年05月13日 14:57: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成华区以羊子山路“微改造”为切口,聚焦人居环境改善在城市发展中的“大文章”。这条全长250米的街巷,曾是“破损围墙挡视线、雨天积水湿鞋袜、车辆乱停路难行”的老旧街区,如今却蜕变成串联3000年古蜀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光阴故事长廊”。它的蝶变告诉我们:人居环境改善不是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筑牢城市发展根基、守护百姓幸福的“核心命题”。
以民生“微需求”破题,答好宜居答卷——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初心标尺”
羊子山路的改造始于一声“急难愁盼”。周边居民望着破损的人行道叹气:“老人怕摔、孩子怕滑、年轻人怕迟到”;商户对着杂乱的街面摇头:“门前堆杂物、停车没秩序,生意都受影响”。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正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发力点”。成华区以“人”为核心,做足“里子工程”:修复破损路面3000平方米,铺设透水路面解决雨天积水,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20余处,新增共享单车蓝牙嗅探器实现“电子围栏”管理。这些“小改变”换来生活“大便利”:居民说“现在推婴儿车不用绕路了”,商户说“门前干净了,客人愿意多停两分钟”。数据显示,改造后街区投诉量下降70%,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人居环境改善是检验城市治理初心的“试金石”,只有把“民生痛点”变成“幸福支点”,才能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以文化“微基因”铸魂,激活街区记忆——人居环境是文明传承的“活体载体”
羊子山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前脚踩着3000年古祭台的厚重,后脚连着昭觉寺的晨钟暮鼓”。这里曾是古蜀先民祭祀天地的神圣场所,也是现代都市人穿梭的通勤之路。如何让历史“活”在当下?成华区给出答案:在街巷打造“守护之阙”雕塑,重现古祭台的庄重;用青铜纹路装饰围墙,让3000年文明触手可及;串联“五福临门”景观节点,将祈福文化融入日常行走。
如今,居民路过“光阴故事长廊”时,既能看到古蜀图腾与现代绿植的共生,也能在休憩座椅上读到羊子山祭台的历史典故。一位老住户说:“以前觉得这些老遗迹离生活很远,现在每天都能‘摸’到历史。”这启示我们:人居环境是文化传承的“活态空间”,只有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才能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
以治理“微创新”赋能,夯实品质基底——人居环境是城市治理的“考场练兵”
改造容易,维持难。羊子山路的“长效美”,源自治理模式的“微创新”:推行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将环卫、绿化、秩序管理变成“家家有责”;引入“城管+交警+社区+居民”四方联动机制,让停车难、绿化养护等问题在“家门口”解决;通过“文明街巷随手拍”等活动,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最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赋能”:蓝牙嗅探器让共享单车“归位即停”,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捕捉违规停放,街区管理成本下降40%,效率提升60%。这说明:人居环境改善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检验”,只有统筹“硬件升级”与“软件迭代”,兼顾“短期美颜”与“长效保鲜”,才能实现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跨越。
羊子山路的蜕变,是成华万千城市街巷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人居环境改善是“先手棋”——改善一处环境,就能温暖一方民心;是“连接线”——串联历史与现代,就能激活发展动能;是“试金石”——检验治理效能,就能夯实城市根基。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以“小街巷”的精雕细琢,书写“大民生”的时代答卷,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居民触摸幸福的“标点符号”,让人居环境改善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基石”!
编辑:卓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