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果香日子甜 村美业旺活力足 成都东部新区“农”墨重彩绘“丰”景
2025年04月16日 15:56:26 来源:四川新闻网
龙泉山东麓,沱江左岸,成都东部新区正在千年农耕文明的厚土上书写临空都市农业的新篇章。作为全省最年轻的省级新区,这里以“空港+农业”催生三产融合新业态,“科技+生态”重构绿色发展新图景,“改革+治理”激发乡村内生新动能,走出一条超大城市近郊特色乡村振兴的“东部路径”。
临空农业“强筋壮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四月阳春,万物竞发。成都东部新区金蕊摇曳,新绿铺展,沃野尽显生机。
作为成都东翼现代化新城的乡村振兴标杆,新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5.27万亩,总产量14.83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17.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攀升至26509元,城乡收入比优化至1.78:1,呈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劲态势。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藏粮于地的密码藏在耕地保护硬仗中,新区以“钢牙啃硬骨”的力度,落实耕地保护“一细则两方案”制度,构建起“田长制”立体监管网络。2024年,开展常态化巡田5.4万余次,总里程超10.8万公里;完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筑就“天府粮仓”的坚实底座。
现代农业的进阶之路在园区提质中加速显现。按照“十化同步”标准打造的“1+8”粮经复合园区矩阵,带动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通过星级复评。新建的智能化烘干中心、工厂化育秧中心与专家工作站形成技术支撑闭环,省供销投资集团3亿元临空农业项目的落地投产,推动一产固投达1.91亿元,“园区引领+项目驱动”的产业升级格局已然成形。
如今,通过耕地管护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双向驱动,成都东部新区实现粮食产能跃升与农业质效突破,全方位筑牢“米袋子”民生工程。
科技赋能“智慧蝶变”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引路。
近年来,成都东部新区坚持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走进十万亩粮油产业园核心区小河村,数字农业系统管理平台正演绎“一人执掌千亩良田”的耕作革命。该平台集成农业大数据、作物生长模型、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前沿技术,构建起“管理+技术”双维赋能体系。其中,“天空地一体化”数字管控系统,通过合理运用农机设备和农业技术手段,不仅有效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还能大幅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小河村1200余亩小麦的精准施肥作业,仅需3人操控3台无人机,1天即可完成。
科技创新正重塑农业基础设施基因。在海螺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水稻产业配套设施——农产品烘干中心于1月投入运营,该中心配备了7台先进的烘干设备,日烘干量最大可达195吨。其高效、精准的烘干作业只需一人即可轻松操作,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种业攻坚战场同样捷报频传。养马街道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等5家科研院所开展羊肚菌栽培技术攻关,带动辖区群众种植500亩;高明镇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设立樱桃专家工作站,计划今年推广2000亩新品种,为农产品装上了自主创新的“中国芯”。
这不仅是农业产能的跨越式提升,更是一场关乎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与价值创造体系的深刻革命——在成都东部新区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新质生产力正破土而出,孕育着科技助农的未来图景。
和美乡村“内外兼修”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晨光初绽的三岔湖畔,薄雾轻笼的环湖步道上,晨跑者的身影与白鹭齐飞;暮色四合的石盘街道,青砖黛瓦的农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交织……
这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画卷,正是成都东部新区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蝶变的生动注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新区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十大行动,累计建设水美乡村13个,新培育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2个、重点村5个,优选高明镇石岗社区、海螺镇互利村开展提升建设,梯次推动乡村整体提升。
清新宜居的乡村风貌,在细节处绽放芳华。董家埂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设备映照着孩子们专注的面庞,10所存量学校改造和6000个新增学位,让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蓝图化作琅琅书声。1431名“法律明白人”如星火散布乡野,670件矛盾纠纷化解在15个法律服务站的茶香里,1630张舒展的笑颜诠释着法治温度。而在龙泉山联合党委的会议室内,15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台账与“微网实格”平台的处置记录相互印证,最终凝结成“家风积分榜”上象征文明的红星,照亮乡村善治之路。
扎实开展农村“五清”行动,清理积存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改造农村户厕,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次差路整治40公里……随着一件件实事加快解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跃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个既留得住乡愁、又装得下未来的现代桃源,跃然纸上。
改革创新“破题突围”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越往前推进,越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
成都东部新区以改革破题“三农”发展瓶颈,通过“五级并进”发展体系的创新实践,将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片区功能优化等改革举措串珠成链,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在春日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改革的笔触正将传统农耕图谱重新绘就——以“户户并田块”重塑农耕肌理,让零散的土地化零为整;以“社社并产业”激活产业基因,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村村并规模”构建发展共同体,打破行政壁垒;以“镇镇并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错位发展;以“片片并统筹”统筹全域资源,绘就协调发展蓝图。
金融活水的靶向灌溉,为改革注入深层动能。通过政策杠杆撬动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新区引导金融机构累计注入助农振兴贷款等“源头活水”1.6亿元,实施农业保险保障1.2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4万余户。“农贷通”平台持续升级服务能力,全年输送“及时雨”22笔共计948.19万元。接下来,新区将争取集成授权改革试点,探索重构农村基层供销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产区调度中心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潮头,成都东部新区以改革破局、以创新开路,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农民增收“多点开花”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生活富裕,成都东部新区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等举措,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收获乡村的“幸福果实”。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三岔街道鱼羊里美食商业街通过“拆迁村+新建社区”,联合共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开展集体经济创收模式试点;福田街道石圣村采取“村集体+专业技术+公司+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桃产业,收回20亩大棚开展玉米+草莓的粮经轮作种植,有效带动在家村民主动就近创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样的“好日子”也在其他村变成了现实,新区为165个涉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集体资产“深度体检”,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创新模式,让沉睡的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变身流动的资本活水。
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强村富民的关键。新区稳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将165个村(社区)集体全资企业全部纳入“三资”系统监管,4次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5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如同强劲引擎,推动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156个村经营性收入突破5万元。在省供销社战略合作框架下,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社会化服务“三大平台”的构建,则让分散的小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区通过建立脱贫户包保责任制,落实948名镇街干部职工和977名村组干部建立包保小组5177个,实现农户有人联系、政策有人落实、责任有人承担,区镇村三级问题解决机制累计收集解决问题654个。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累计投入衔接资金7953万元实施86个项目,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
从“生态美”到“生活美”,成都东部新区正以“国际门户枢纽”为引领,构建“一环一廊一带”的“三农”发展新格局。未来,这里将继续深化“临空+科技+生态”融合路径,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在广袤乡村绽放绚丽华彩。(图文由成都东部新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编辑:刘浩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