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守护!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加快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

2022年11月23日 11:03:30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曾露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3日讯 立冬以来,天气日渐寒冷,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11楼的心血管内科住院病区,病床异常紧张。  

“今天感觉怎么样?”“要多休息。”张文勇是区人民医院集团党委副书记、院长,也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成都有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无论行政工作再忙,他都坚持每周带队查房。

学科带头人张文勇为患者进行心房颤动三维射频消融术

“心脏,是人身体的‘动力泵’,一天平均跳动10万次,输送7吨血液,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将随时面临死亡危险。”张文勇认为,针对急性胸痛的治疗,是心血管界和综合医院攻坚的课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优的技术为患者搭建心脏救治的“高速路”?在青白江,一份打造现代化胸痛中心的健康答卷正在加快书写。

75分钟打通闭塞血管,比国际标准快15分钟     

患者张先生(化名)之前因心肌梗死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目前状况良好。全靠75分钟的生死时速,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10月19日6时58分,75岁的张先生因持续两个多小时胸口剧痛,来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命悬一线。

7时2分,接诊医生姜林立即将相关情况报至胸痛中心,经心血管内科专家会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7时32分,在征得张先生及其家属同意后,张先生被送进手术室,由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涛主刀,副主任杜海林协作为其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8时13分,闭塞血管成功开通。整个过程用时75分钟,比国际标准时间短了15分钟。然而更难得的是,张先生是罕见的“镜像右位心”,心脏位置与常人相反,手术操作难度更大。

在张文勇看来,“75分钟”是一个里程碑。他打了个比方:以前,急性胸痛患者接诊主要采用院内绿色通道,相当于没有红绿灯的快速路,而胸痛中心则是一路畅行的高速公路,更快更通畅。“时间卡得越短,死亡率越低。”张文勇说,因此,急诊医学科在收到急性胸痛患者时,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并上报情况。

在医院内部,通过胸痛疾病的多学科诊疗,优化急诊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ICU、医学影像科等科室之间的协同服务流程,最大程度完善了院内救治流程,以达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预后的目的。今年以来,区人民医院共救治急性胸痛患者658例,完成心血管介入187例。

救护车还在路上,医疗团队就已经做好了接诊准备      

建设胸痛中心,不仅仅停留在医院内,要联动120急救中心和区域医疗机构,做强村、镇、区三级胸痛中心急救网络。84岁的章大爷就是这张“网”的受益者。

一个凌晨,区人民医院医学急诊科值班医生谢怡,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薛斌、杜海林在医学急诊科严阵以待,等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薛斌为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几分钟后,一阵由远及近的120呼啸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此刻躺在120救护车上的患者就是章大爷。

刚到医院,心电监护屏幕上就出现了室颤,章大爷呼吸心跳骤停。谢怡麻利地爬上平车,跪在行进的平车上为章大爷进行紧急心肺复苏。于此同时,薛斌、杜海林制定出抢救计划——马上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一个多小时后,手术完成。

杜海林为心肌梗死患者做支架植入手术

重获新生后的章大爷满怀感恩,接连说着:“感谢你们救了我的命!谢谢,谢谢……”

就在前一天晚上,章大爷出门遛弯,突然感觉胸口痛,吃了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便回家休息,没想到胸痛的感觉却越来越明显,便来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中心医生在给其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立即通过区心电影像系统上报情况。救护车还在路上的时候,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团队就已经做好了接诊准备。

打通上下转诊,靠的是数据“跑路”,除了区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中心,还有一个微信工作群——“青医胸痛中心群”。

这里是全区心血管内科医生和急诊医生的“大本营”,“客服”24小时在线。“每一个病例的救治情况,我们会在群里实时跟进。”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薛斌说。

“心肌梗塞表现症状,有时不是胸痛,而是牙疼、胃疼等等,因此早期识别、早期诊疗特别重要。”张文勇说,为了打通胸痛患者救治的“最后一公里”,医院利用医共体优势,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下沉,指导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规范化胸痛救治工作,积极构建基于胸痛协同救治的“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胸痛诊疗模式。

建胸痛中心,并争创国家级名片      

时间回到2020年5月,区人民医院举办胸痛中心启动会,正式开启争创“中国胸痛中心”工作。今年,在接受四川胸痛中心联盟现场预检指导时,深受好评。

胸痛中心启动会

“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制定《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质量持续改进制度》、每季度召开胸痛中心质量分析会和病例讨论会及委员会联合例会……”说起秘诀,张文勇一一细数,“有了制度保障,可有效联动使各级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作为胸痛中心的关键一环,心血管内科建设尤为重要。事实上,作为院内第一个成功创建市级医学重点专科的科室,心血管内科的“提档升级”从未停歇,是全区唯一在建的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和高血压达标中心,可开展心内科领域全部介入手术,以及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特色技术。科室副主任薛斌、杜海林、陈涛分别“领衔”三个亚专业队伍发展。张文勇和市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刘家勉,是科室常驻“大咖”。

作为胸痛中心的“枢纽站”,急诊医学科在2021年10月完成提档升级,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设有抢救监护区域、清创室、急诊监护室、急诊病房等抢救、治疗区域,其中抢救监护区域床位由原来的2张增加到6张。“这对于胸痛患者而言,合理的分区进一步提升了接诊效能。”张文勇表示。

除此之外,大力提升群众对于急性胸痛的认知,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救意识,也是胸痛中心重要工作之一,医院组织专家团队走进村(社区)开展急性胸痛相关宣传活动,让百姓了解急性胸痛的特点,在发病后如何自救,如何迅速拨打120尽早来医院治疗等。

在区卫健局的统筹下,青白江文体中心、天泉酒店、学校、公园、车站等多个公共场所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这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猝死患者来说,这可是提升生存率的‘救命神器’。”张文勇说。

救命神器AED

“当前,我们依托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契机,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升急救和专业诊疗水平,让患者足不出区就能享受到高端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说起未来发展,张文勇信心满满。(吴金霞)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