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温江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块名为“温江区智慧民政服务平台”的大屏引人注意。智慧救助、关爱巡访、就业人员管理……相关数据信息“一屏可见”。“不要小看了它,这里藏着我们探索社会救助的秘密!”温江区民政局救助科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就像一个精密的大脑,全区所有低收入人口数据都能在此实现动态监测和管理。
这是成都市民政局指导温江区创先搭建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不仅是一块屏,背后更是成都探索兜底保障的一套方法和思路。”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的建立也破解了社会救助主动发现难、预警监测难、快速服务反应难等问题。
“一门受理”
分散型救助向联合型救助转变
兜底对象的分布情况怎样?年度帮扶对象累计数据如何?……打开“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所有的数据在此均一目了然。
数据是如何采集的?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来自工作人员的巡访,另一方面来自于群众的主动申报。“群众申报主要依托手机端平台。”随即,负责人向笔者展示了“温江民政”微信小程序。群众只需点击“一键求助”,填写相关信息,便可完成求助信息申报。
“对于困难群众来说,以前要找部门和政策来实施救助不够便捷,平台上线后,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工作人员。” 负责人说,比如,对困难认定后的救助申请事项,可以通过系统更精准地识别派单。“原来需要多头跑、多头申请的事项,现在实现‘一门受理’,推动分散型救助向联合型救助转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温江区分层分类建设兜底民生对象基础数据库,主动发现困难对象,扩大动态监测范围。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创新探索出“多维贫困分析模型”,将困难对象家庭困难状况细分为经济、健康、就业、教育等多个指标,多维度分析家庭致困原因。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人员可在定期入户调查、巡访关爱中重点排查,相关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重点关注,确保‘应入尽入、不漏一人’。”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区已纳入动态监测对象2.4万人,其中,兜底保障对象0.19万人、低收入及支出型困难对象0.6万人、其他特殊照护对象1.6万人。
强化三大关键机制建设
增强民政兜底保障韧性和包容性
温江区的做法,是成都探索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一个试点。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温江区试点成功经验基础上,立足现有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在全市范围升级扩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 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主动发现、预警监测、快速处置服务三大关键机制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增强民政兜底保障韧性和包容性。
据悉,2021年,成都市制定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2022年1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市辖区870元、县(市)820元,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覆盖15‰的常住人口。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将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人户”纳入低保。
“全市民政工作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升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