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缥缈,碧水如镜。乘船驶向湖心深处,不时惊起几只休憩的水鸟。近日,小编跟随“成都东部新区拍客行”一行来到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龙泉山东麓的三岔湖,成都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小编,自2022年元旦门户景观区开放以来,三岔湖的秀丽美景引得一众游客前来打卡。
水,是三岔湖亮眼的一景。“这里全年水质都保障在地表三类水以上。”三岔水库管理局副局长樊军自豪的语气中,透露出三岔湖水环境治理以来由重度污染向“生态明珠”的华丽蜕变。
忆往昔
失而复得的一汪清水
三岔湖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湖”,而是一座水库。
“天府之国仅西川,四川中东不沾边”,地处川西夏旱与川东伏旱过渡地带的简阳,素有“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夏旱年年见”的说法。20世纪60年代,都江堰东风渠四期灌溉工程建成,一山之隔的龙泉、双流都用上了岷江水。1975年,三岔湖水库动工修建,并于1977年2月完成。
“三岔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网箱养鱼,高峰期规模上万口,年成鱼产量5000万斤。”樊军告诉记者,三岔湖的汩汩清泉除了润泽着百万亩良田,还一度成为周边渔民重要的产业支柱。
但问题随之而来:大量的渔业活动带来的饵料投放和鱼类粪便沉积等导致三岔湖这个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水质一度恶化至劣五类,即基本丧失使用功能的重度污染水。三岔湖的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改变从何开始?据樊军介绍,当地通过自2009年以来的取缔网箱养鱼、船舶油污治理、整治岸线“大棚房”、水体交换等一系列动作,三岔湖水质得到改善,目前常年保持在地表三类及以上,
“你看,他们正在进行日常巡库。”在三岔湖水库管理局船管办副主任林艳的提示下,小编看见一艘搭乘了工作人员的清洁能源船轻轻地划破平静的水面。
据林艳介绍,《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再次为守护这一汪清水提供了政策加持。2020年12月1日正式施行的《条例》对在水质保护、岛屿管理、船舶管理、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让库区管理工作井井有条,有法可依。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清退围湖养鱼、围湖种植,让这里水更净、景更美。”林艳告诉小编,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动下,当地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三岔湖水环境治理体系。
赏万鸟
优质生态环境点亮天府明珠
登上三岔湖旁的马鞍山观景台,极目远眺,开阔的水面尽收眼底,翠绿的岛屿星罗棋布,让人瞬间领会其“成都马尔代夫”之称的用意。
在三岔湖,113个岛屿和165个半岛,以及长达240公里的湖岸线,营造出山、水、岛交相辉映的景象,被誉为“西部百岛湖,天府新乐园”,更有着“天府明珠”的美称。湖泊型和山地型复合的旅游度假区,让三岔湖成为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两湖一山”的核心区,也是四川省旅游度假区、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拥有优质环境的三岔湖,同样也是鸟类的天堂。在湖边的湿地和湖中的岛群上,长期聚集着白鹭、灰鹭、黑脸琵鹭等都市里难觅踪影的水栖鸟类。有数据显示,这里仅仅珍稀野生鸟类就有17种,包括苍鹭、白鹭、灰鹭、黑脸琵鹭等,数量达数万只,是鸟类爱好者的宝藏地。
看未来 打造以
三岔湖为核心的天府文化旅游长廊
“我们是从成都专门过来坐船游三岔湖的,孩子平时都没怎么坐过船,听到有三岔游船我们就来了。”在三岔湖码头,来自成都的方女士告诉小编。自2022年元旦,成都东部新区门户景观区开放以来,三岔湖游船就受到市民、游客的青睐,在码头乘坐游船,到湖光山色中,欣赏一幅美好诗意画卷。
深冬的三岔湖,湖中水面幽静,但成都东部新区门户景观区仍然热火朝天,工人正在加紧进行建设中。近年来,成都东部新区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档升级设施;划定部分湖区,集中力量,重点打造,分步呈现,开通水上游览线路,将三岔湖独特的水文化、岛文化和林盘文化融汇其中,描绘出了山水相映、林岛互衬的山水画卷。
据了解,在三岔湖的“秘境四岛”,成都东部新区将打造高端精致的景观度假区,集滨水绿道、生态岸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田园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这个区域将隐于岛屿的林木之中,如梦境般的山水之间,更添一份人间烟火气。同时为了保护三岔湖生态环境,届时将采取预约上岛制,控制上岛人数。
未来,成都东部新区还将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以三岔湖为核心节点打造东部新区天府文化旅游长廊,定制环湖游、亲子游、体验游、康养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沿湖布局三岔文化港等文旅项目,培育三岔湖滨湖运动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国际会都岛、文化展示中心、城市活力轴、国际体育产业社区、三岔TOD等重大功能性支撑性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天府奥体公园“一环一轴三心”规划布局,策划打造活力无限公园场景、国际文化交流场景、绿色畅行出行场景等10大主题场景100个细分场景,塑造美学生活体验空间,走出一条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的新区特色路。
(来源:三岔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三岔微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