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点赞最多 普遍期待生活更好

2022年01月30日 09:49:31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张四海

幸福是一种感觉,那么触发这种感觉的是什么?通过本报原创出品的成都两会民“声”大数据报告,记者发现,不论是“点赞”,还是“期待”,网友们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

看“点赞”

公园城市的美景美食 最受网友喜欢

“城市是公园,公园是城市”“成都的生态环境做得挺好的”“这么美好亲切的城市我也想要去感受一下”“准备三年后安家科学城”……翻看网友评论,公园城市的美景美食、成都人的友善包容,成为“点赞”最多的内容。

家住双庆路26号2栋的市民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他眼中,公园城市就是此刻的生活具象。“因为近,交通方便,所以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带小朋友到青龙湖去划船、骑游。从家门口到达青龙湖,只需要坐四站地铁,不到20分钟,就能畅游我心中这个成都最美的湿地公园。”如果工作忙,还想再近一点,下楼步行五分钟就是沙河边的绿道,春天放风筝,夏天傍晚散步纳凉,秋天扎帐篷野餐,冬天打羽毛球,感觉这里就像家门口的后花园。

几年前从祖国宝岛台湾来到成都定居,专职从事入境熊猫游的旅游策划师Alvin在去年因为国外疫情影响,错过了他和团队已经连续两年拿到的猫途鹰(TripAdvisor)卓越奖,“挺遗憾的,但因为我喜欢旅游、喜欢大熊猫,也喜欢成都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所以不会放弃。”与此同时,Alvin也开始在线上宣传成都、宣传大熊猫、接待国内团队,“和国外客人相比,除了大熊猫基地这一‘打卡’地外,国内客人最喜欢的就是成都的美食了,通过他们,我对这座城市的美好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看“期待”

居住、交通、教育…… 希望“更好一点”

“好消息!老旧小区有福利了”“关键是地铁,有了地铁青白江会高歌猛进,全面开花”“借助大熊猫的世界影响力,让成都走向世界”……住得更舒适、交通更便利、教育更优质、城市更“优秀”,网友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可以简化为一句话“希望生活更好一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民生大事,网友们对教育的这种期盼,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之一。”市政协委员、泡桐树小学教师覃琴在今年市两会期间提出了在“双减”背景下,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很重要的观点,受到不少网友热议,对此,昨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减”是一个提质减负的过程,是从“唯分数论”到核心素养的养成,更关注人的发展。虽然今年两会结束了,但她将继续在人民教师的本职工作中实实在在将“双减”的意图落实好、操作好。

“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大环境不断优化后,小区环境里小环境的种种问题会更加凸显,人们期待有变化的愿望也会更强烈。”听到记者说老旧小区改造是此次民“声”大数据报告中市民最期待的“点位”之一,市人大代表、武侯区吉福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表示,他将持续关注和参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工作。一方面作为人大代表,不断把百姓的所思所念所想所盼收集起来,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另一方面,作为社区党委书记,始终与老百姓密切联系,充分沟通,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准确、有效地带到大家身边。

专家访谈

为民惠民 幸福成都更有归宿感

专家:邓智团(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邓智团认为,从民“声”大数据报告,可以看到成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为民惠民能力,使得幸福成都更有归宿感。

邓智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依归和行动指引。成都以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点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先手棋,从规划、建设、治理、发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社会民生、文化软实力、城市治理、城市安全等领域均成效显著,城市为民服务的能级不断提升,人民城市的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一位,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成都新的名片。

邓智团认为,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建设人民城市要明确城市“为了谁、依靠谁、走向哪”这三个要点。新征程新起点上,成都要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谋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让城市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乐园,让群众每天都能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

对此,邓智团对成都有四点建议。一是要积极建立与城市发展进程相匹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统筹城乡的各类保障体系,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提升高端医疗、品质养老等质量民生的有效供给,进一步统筹协调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二是要加快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彰显成都城市文化品质。三是要高质量推进政府服务的通办、城市运行的统管和绣花般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四是要提升基层资源保障能力,创新社区服务体系,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的预防体系、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本报记者 尹婷婷 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