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5日讯 吴圣堂位于邛崃市羊安街道牟礼社区6组,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圣堂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一处中西合璧式建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至今仍是川西坝子保存最完好的圣堂之一,周围楠木参天,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古朴幽静,为周边天主信徒礼拜场所。
![]() |
走进吴圣堂,可见其整体平面呈“凸”字型院落布局,为中西合璧重檐悬山式穿斗抬梁的砖、石、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余平方米。由门厅、圣堂、东西厢房和后院共四个天井组成。主体建筑为圣堂,西式尖顶门墙、圆拱形门洞和圆形花窗。门匾灰塑“天主堂”三字。圣堂内中式排列木结构,有圣坛和尖拱形彩色玻璃。门厅、东西厢房和后院均为川西民居小青瓦木结构建筑。
![]() |
在吴圣堂门厅,邛崃市文物管理局于2015年12月在此立有吴圣堂说明碑一座。碑文除简要介绍吴圣堂位置、修建时间、占地面积等基本情况外,还这样描述道:吴圣堂平面布局设计严谨,对称格局有序,教堂灰塑大门为西式建筑风格,木门、窗、吊柱、撑弓、石柱础等均有中西合璧之风格,其雕刻人物、动物、花草等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线条流畅、精美。灰塑图案做工考究,该建筑对研究中西合璧式建筑,提供了实物佐证,也是近现代中西方宗教文化研究的实物遗产。吴圣堂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2013年9月28日,吴圣堂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吴圣堂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四周,分别外延10米;保护范围外四周延伸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 |
据牟礼社区6组天主教徒程弟祥介绍,他家在吴圣堂门口,自小就在吴圣堂出入,耳闻目睹了诸多关于吴圣堂的故事。他说,本组天主教徒现年94岁的吴洪均老人曾讲,天主教在清代光绪年间传入邛崃,首先在邛崃县城建教堂,以后陆续在全县设了几座分堂,吴圣堂是其中之一。吴圣堂由法国传教士曾神父出资设计修建,也有当地的能工巧匠投工投劳参与修建,从开工到竣工,历时三年之久。十九世纪末,牟礼周边的天主教徒越来越多,曾神父在教徒支持下,在乌木村修建了吴圣堂分堂,后因建学校被拆除,现遗址尚存。
程弟祥说,吴圣堂从建成到新中国成立,有记载的分别有曾、雍、甘、步爱仁等7任神父在此传教。其间,还有杨琪、邓文英等多名修女在吴圣堂修行。解放后,吴圣堂一度中断,被改办学堂和企业。1950年至1952年办智利小学;1952年至1958开办农中;1958年至1960年办疗养院;1960年至1961年再次开办农中;1961年至1969年开办小学;1969年至1977年,在吴圣堂开办邛崃缫丝厂;1982年,各地开放了圣堂,邛崃成立了天主教教会组织,教徒达5200多人,吴圣堂划归邛崃西街天主堂管辖,才得以恢复为天主信徒礼拜场所。
![]() |
“吴圣堂在文革中,也遭受了部分损毁。” 程弟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圣堂的中门被拆毁。圣堂宝顶的钟楼,也在1970年被损毁。圣堂大院内,曾有两棵桢楠大树,单棵也要两个人双手合围才能抱着。可惜的是两棵大树,也在1972年被同时砍伐。特别是吴圣堂被改办学校、企业期间,圣堂的墙壁、门窗上的雕刻以及门厅、东西厢房和后院的部分建筑,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程弟祥接着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圣堂划归市民宗局管理后,圣堂遭损毁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特别是吴圣堂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后,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圣堂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还不定期对圣堂安全进行检查。现在,每逢星期天(礼拜日),仍有一些居住在吴圣堂附近的天主教徒,前来圣堂做礼拜。(唐文迪 伍有兴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