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7日讯 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民办实事工作开展,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化解,邛崃法院坚持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进一步优化“调解+确认”工作模式。今年以来,邛崃法院共为人民群众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司法确认服务448件(次),达到去年全年司法确认案件的4倍。
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司法确认有序推进
一是健全专项工作机制。成立优化司法确认程序改革试点专项工作组,确定“特邀调解+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为主的工作模式,保障司法确认工作有序运行。制定《关于“司法确认程序”相关工作实施规则》《建立健全预防虚假司法确认机制》,规范司法确认案件流程,完善司法确认工作机制。
二是构建诉调对接机制。与市司法局联合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实现法院可直接向特邀调解员委派、特邀调解组织委托调解案件或向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一体化”调解中心移送调解案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是优化特邀调解队伍。实施特邀调解员倍增计划,优化、新聘21个特邀调解组织和27名特邀调解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供调解协议范本,提升调解工作技能。创新开展特邀调解员和人民陪审员“互选互任”工作,选配部分特邀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庭审活动,帮助调解员掌握必要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
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提供司法确认服务
一是精准提供诉前调服务。设立“诉前调解窗口”,专人负责诉前调解引导,提供诉讼风险提示、诉讼程序适用评估、调裁利弊分析、纠纷调处路径指引,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协商性强、对抗性弱、灵活度高、成本低廉的“调解+确认”的解决纠纷方式,对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当场申请司法确认,当场办理,实现“即调即确”。
二是创新建立示范诉讼机制。挑选典型案件先行裁判,作为调解示范案例,达到“办理一件、教育一片、规范一方”的效果。并将某物业公司诉业主拖欠物业费纠纷案改编成微电影,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法院司法调解故事,2020年以来,通过示范性诉讼化解的矛盾纠纷达200余件。
三是强化司法技术保障。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丰富司法确认供给形式,打破地域隔阂,实现司法确认流程线上办理,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主动担当作为,切实保障司法确认效力
一是提前介入重大案件化解。提前介入重大涉稳涉众纠纷,在388户住户要求某装饰公司返还装修定金纠纷中,全程指导人民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同时,为消除388名住户担心调解协议履行不能的后顾之忧,院党组主动担当作为,统筹协调,安排派出法庭选派专人入驻该人民调解委员会,分批次对全部案件进行司法确认。
二是及时受理纠纷。对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一体化”调解中心多次调解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我院在接到反馈案件的三日内,及时转立案。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双方争议不大纠纷,适用速裁审理,提高审判效率,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平均用时约21天。
三是赋强执行机制。对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等范围内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履行方未在协议约定期限内履行的,根据申请,法院积极适用支付令保护制度,督促债务人及时履行给予义务。(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