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农迁社区如何治理?邛崃高埂街道义渡社区“有想法”

2020年12月03日 10:29:2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漆奇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日讯 说到超大型的农迁社区,不能不提到邛崃高埂街道的义渡社区,这个占地0.68平方公里,拥有常驻人口3000余户、上万人的大型社区,集中居住着高埂街道86%以上的居民群众,而且这些居民都是从不同的村社搬迁来的,邻里之间没有感情基础,容易发生矛盾……那么,这么大的社区管理,是否会成为高埂街道的老大难问题呢?近日,记者去该社区一探究竟。

来到义渡社区,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真大”!走马观花地转悠了近一个小时,才仅仅逛完了一半的社区。第二印象则是“羡慕”!漂亮的小洋房一行一列造型“各领风骚”,考究的门楣融入了邛崃的历史底蕴,门前的花花草草体现出主人的心意、品味;整个社区干净整洁,随时能看到保洁人员在清理枯枝落叶,机动车、非机动车有序停放,房屋外绘制的“义渡”文化体现着“义渡”的精神;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悠闲地坐在亭子里晒太阳、唠嗑儿,或待在多功能服务室里打牌……处处都是宁静祥和的景象。

“现在是白天,看起宁静祥和,你要等晚上来看看,那就不一样了,喧嚣热闹!”义渡社区党委书记黄小兰笑着说,“居民们下班回来之后,要么就集中在外面跳坝坝舞,要么就去旁边的夜市街上耍,我们的夜市街是自然形成的,有二十多年历史了,吃的喝的穿的耍的,安逸得很。有些居民种多了蔬菜,或是多做了香肠腊肉,也会去夜市上摆摊。”

那么,这么大一个农迁社区,从一开始就这么和谐的吗?

“怎么可能哟,我们2015年建好的义渡集中安置区,居民们从各个村社搬进来之后,很多还是保留了曾经的习惯,在外面坝子里晒衣服、晒粮食……把门口的绿化带种上菜,汽车、电瓶车、三轮车到处乱停乱放,每年还发生多起偷盗事件,更别说吵嘴打架的,多的很!都是这两年,我们通过‘共建共治共管’,收集居民们的意见,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制定细则,出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方案……社区就经常开坝坝会做思想工作,才逐渐好转的。”黄小兰说到社区的发展历程,有不少故事要讲。

正说着,居民李大姐骑着电瓶车风风火火的往智能车棚赶去,路过黄小兰时,熟稔的招呼道:“黄书记,又带人来参观呀?”

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李大姐骄傲的介绍说:“我们现在居住在这里是越来越舒心了!不仅自己家整的安逸,连我的‘电马儿’都有了‘家’!以前电瓶车就停在家门口,很容易就被小毛贼把电瓶偷跑了,弄回家充电吧,消防员又宣传说容易爆炸起火,好吓人。所以我们大家投票表决,一致决定建几个智能车棚,大家都把车子停在车棚里充电,避免火灾。这个智能车棚是凭卡进出的,所以小毛贼进不去,我们的电瓶车就再也没被偷过了!”

不仅电瓶车有了智能化的“家”,汽车也有了自己的“位置”。“你看,我们公共区域和每家门口都有一些用绿色瓷砖铺出来的区域,这就是我们把部分绿地收拾出来,设计的停车位,停车位规范好了,大家就约定好,都不准乱停乱放,更不准占用安全通道,这样对大家都好嘛!”看李大姐的侃侃而谈,她对小区建设上,肯定没少出力!

说到盗窃,记者有个疑问:义渡社区属于开放式小区,四通八达都可以进入,那么,治安问题如何解决呢,怎样保证小区的安全呢?

黄小兰解释道:“义渡社区自建成以来,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在各小区院落、交通路口、中小学、医院安装200余个视频监控探头,将‘雪亮工程’延伸到户,保证监控无死角。并设立了‘视频巡查员’专岗,对各类视频资源实行专题化巡屏,精准安防。再加上我们构建了由社区民警、专职网格员、小区业委会、院落长组成一体的联勤联动治理机制,现在基本上杜绝了盗窃事件。”

“三单”式服务 充分调动居民“自主自管”

据了解,在义渡社区,早期邻里之间总是闹矛盾,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如今,经过几年的磨合,社区居民逐渐拧成了一股绳。

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义渡社区推选党员及群众代表组成了“居民自治理事会”,梳理自治章程及职责,每天安排一名成员在社区轮值,及时登记居民的民情民意,实行“三单”式服务,即:群众提出服务需求“点单”、社区党组织整理“派单”、自治理事会“接单”,从而使得居民的民声民意诉之有道、解决有道。并推行定期会商机制,由社区党支部牵头,召集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自治理事会,召开联席会议,围绕涉及居民生活环境、交通出行、困难救助、治安巡逻、生活设施、活动场地等问题进行讨论,再由理事会成员集体协商、表决,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真正实行“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的基层民主管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社区里总看到有巡逻车在转悠。黄小兰告诉记者,义渡社区的巡逻车可不只是在进行治安巡逻,他们还在巡查小区环境卫生,一旦发现垃圾就能及时清除;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流动接访,居民们招手即停,随时随地接受居民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群众反映的诉求问题及时记录,群策群力,及时解决,因此,巡逻车也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流动的便民服务点”。

引进社会资金 孵化本土社会组织……

良性资金运转让义渡不会“捉襟见肘”

改善环境、修车棚、增加监控摄像头……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经费,经费从哪里来?义渡有“门路”。

“一方面是大家看到的这些门面商铺,有一些是属于集体的,集体商铺租出去后的租金充入集体经济,用于维护公共设施。另一方面,我们采用集体建设用地合作开发的模式,引进社会资金,比如我们的党群服务综合体,就是引入的社会资金修建的。这里面设置了留守儿童之家、日间照料、心灵驿站、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27个功能区,为社区党员和群众提供教育、管理、培训、展示、服务和娱乐等综合性服务。”黄小兰介绍道。

社区要干什么?在义渡,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居民们说了算。义渡社区按照“商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思路,通过孵化本土社会组织为居民量身定制专属社区服务,并按照“营运提成、产品供给、孵化投资、模式输出”四种市场化逻辑,以商业来维持综合体的可持续性。目前,入驻综合体的有偿生活服务类项目已有4个,每月可为居民提供免费公益理发、爱心助餐等公益活动10余个,涵盖了家庭亲子、文化教育、康养护理、就业培训等。

有了一定的资金,义渡社区又通过“供销合作社+社区集体经济+会员入股”的形式,共同打造了“共享超市”。社区居民可通过超市消费、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等获取积分,积分可抵扣当年的物业服务费,每年纯利润的1成又注入社区基金,用于社区公益事业的开展,这样一来,形成良性循环。

打造“书香社区” 义渡有了“长安记忆”

义渡社区建成的党群服务综合体,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开设了不同的学习课程,传承民族文化,让社区文化多样化;同时推进社区公共价值培育工程,打造15分钟文化服务圈;组织开展了插花、香薰蜡烛、手绘布包等公益活动,让居民们学会了不少“小技能”;还组织了“幸福邻里杯”系列乒乓球赛、象棋赛、广场舞赛等社区友好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增强了社区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正因为义渡社区全民学习的氛围逐渐浓郁,从而吸引了本地某企业家回乡,在这里投资建成了“长安记忆”文化馆,馆内用许多老物件吸引大量居民参观学习,让居民重拾乡愁,成为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新基地。

高埂街道办社区治理办公室负责人李治宏介绍说:“义渡社区,是我们街道重点关注的社区,接下来,我们还支持他们准备引入‘5G’技术,升级智慧社区信息中心功能,新增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扩展至数据、党建、治理、安全、服务五大应用场景,这个大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成招标。届时,大家说起义渡社区,就不仅仅是个超大型的农迁社区,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智慧社区!”(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