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17日讯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邛崃市孔明街道全力做好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后半篇文章,创新“1+3x3”工作方案: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深度挖掘辖区茶产业资源优势,统筹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搭建产业合作社,有效破解夏茶无人采摘的问题,有效推进区域性农户致富增收,辖区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筑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孔明街道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厘清社区发展思路。从杯土社区的主要产业出发,确定杯土社区以振兴乡村为目标,以招引投资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产业发展贯穿发展社区工作全过程,增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举措,提升社区党组织新形势下推动经济发展能力的工作能力。
二是增强干部工作本领。以党工委会形式专题分析研究杯土工作,科学选任挂村领导、驻村干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产业、招商等方面入手,分层分类提升干部的思维层次和能力素养。同时,用活用好社区干部来自农村的优势,把干部嵌入产业链,让所学所知回馈农户,不断提升农户发展产业的综合认识。
三是打磨资源合作雏形。从辖区种植业实际出发,发挥占地800余亩的文君茶公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搭建吸纳社会资本的平台,招引社会资本投入资金约220万元承接文君茶公园运营,试点引导周边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统一种植、采摘、销售,适时组织附近茶农到文君茶公园实地参观、考察,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形成附近茶农主动参与的“虹吸效应”。
“3”:建立三项机制,探索建立茶业产业化联合体
为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发展各个环节,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果。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依托龙头企业文君茶叶有限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周边农户以自持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方式,入股组建了“邛崃市乡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具体的三项机制是建立“顶层利益分红机制”“生产要素入股机制”和“投工投劳激励机制”。
“3”:用好三个统一,提升专业化合作程度
在社区党总支的支持下,合作社把管理触角延伸至茶地种植、采摘、销售的各环节、各细节,形成基层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统一服务的工作局面,为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三个统一”分别是:种植技术统一、采摘方式统一、销售模式统一。
三个“实现”达到经济和社会成效“双盈”
通过“1+3x3”工作方案,孔明街道实现了三个成效,即“实现技术输出”、“实现劳务合作”、“实现农旅融合”,以达到经济和社会成效“双盈”。
实现技术输出。在孔明街道的积极引导下,合作社归纳了一套机采茶叶生产技术手册、一套无公害茶叶技术手册,正在申请种植技术专利;所聘请的技术专家顾问,依托合作社完成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性茶叶种植技术。2019年,该合作社以技术输出的方式,服务附近区市县的13个镇乡的茶园、共1.2万亩茶地,实现平均1200元/亩/年的经济效益提升。
实现劳务合作。采取“错时用工、共享用工”的方法,由合作社与蒲江佳沃公司等大型猕猴桃产业园进行劳务输出合作,将茶叶机采释放出的劳动力输送至产业园,形成“产业园提供工作、合作社提供劳务”的局面,合作社收取少量佣金,实现产业互补、三方共赢。2019年,合作社352名劳动力服务了1.6万亩茶地、1.2万余亩猕猴桃基地,每名社员额外增收8000-10000元。
实现农旅融合。在孔明街道党工委的努力下,杯土社区聚力形成了“极限丛林+产业合作社+水美乡村项目”的区域性农旅融合效应,合作社依托占地550亩的规模化种植茶地与极限丛林项目合作,有偿为游客提供茶叶采摘、制作以及茶文化讲解等服务,每年增收15余万元,有效拓展了邛崃乡村旅游版块的景深。(徐瑞含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