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法院坚持“三个强化” 服务保障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2019年07月29日 11:14:04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张静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29日讯 成都市将“年度城市任务”确认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以来,邛崃法院立足人民法院司法本职,全力服务大局,强化审判、执行、服务三项职能,围绕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司法保障。

强化审判职能,促进司法公正。一是高标准设立全市首个金融审判庭。抓住机构改革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法院支持,在成都地区率先单独设立金融审判庭,依法对辖区金融类案件实施集中管辖,通过专业化审判保障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目前,金融审判庭共受理案件85件,涉案标的1.36亿元。二是高质量规范裁判尺度。开设“当垆论法”民事专业法官论坛,为法官提供切磋交流平台,打造专业化法官队伍。强化民刑交叉案件研究,明确民刑界限,将特别重大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推行类案检索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法官在判决前了解类案裁判结果,实现同案同判。三是高水平适用非讼程序。健全线上线下诉讼服务新模式,通过设置在工业园区的羊安法庭对口服务新兴粮油、品度木业等园区重点企业,依法引导其通过司法确认、督促程序、实现担保物权等方式快速、高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协作机制,提供上门服务,今年来,先后完成司法确认案件15件,涉案标的500余万元。

强化执行职能,提升执行效果。一是实质化运行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执行指挥中心,优化执行资源配置,设立3个执行事务办理小组和3个执行团队,确保执行案件分权、分流、分段快速办理。强化科技保障,增配12套单兵系统,引入“阳光执行”APP,实现执行过程可视化,企业通过手机即可提供执行线索,查询流程节点。提升拍卖效果,充分利用司法网络拍卖平台,与线下服务机构合作,强化对涉企业案件拍卖资产的宣传推广,提升资产变现能力,今年来,共成功拍卖58宗,成交率和溢价率均高于传统拍卖。二是严控执行成本。将保险、保函等财产保全担保形式引入执行,降低申请执行企业执行资金成本。推行悬赏保险制度,通过悬赏公告,鼓励社会各界提供执行线索,提高生效裁判执结率,让失信被执行人无处藏身、无法隐财。通过办案平台线上委托执行事项135件,由被执行财产当地法院协助调查被执行人财产情况、查封财产、冻结、扣划银行存款,为申请执行企业节约时间、空间成本。三是科学使用强制执行措施。严格禁止超标的、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防止当事人恶意利用保全手段,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资金暂时周转困难、尚有经营发展前景的企业,尽量促成双方达成分期执行或执行和解协议,充分采用司法限制登记、禁止权利变更等“活封”措施,慎用冻结、划拨流动资金等方式,尽力保障企业良性发展,2019年上半年,依法采取财产保全措施77次,无一超标的、超范围保全,为申请执行企业实现债权1000余万元 。

强化服务职能,营造法治氛围。一是为企业经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建立法院、园区管委会、企业三方工作协作机制,并与金融机构、园区管委会、重点企业召开座谈会3次,联合市工商联开展全市“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培训会”,促进企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别制定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服务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大局实质化等实施方案,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司法服务水平。二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司法建议。针对企业在劳务用工、担保、金融融资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防控薄弱点,形成4份专题调研报告、2份司法建议供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参考。发布“2016—2018年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状况白皮书”,引导企业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合理合法维权。搭建法院与园区、企业之间的调研沟通平台,形成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收集并处理问题反映、困难需求、意见建议40余条。三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将“成小法”智能法律咨询服务接入微信平台,为企业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整合诉讼服务“一心五点十五站”、诉服热线、“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功能,集中高效办理涉企业诉讼服务事项400余次。将“立案”搬到网上,在诉讼服务中心增配网上立案自助办理设备,平均为每名当事人节约办理、等待时间40分钟以上。根据本地区典型案例,编印2019年度《普法案例读本》,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