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28日讯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大邑县检察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构建“8+9工作体系”,依法履职、创新作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努力把教育整顿成效转化为司法为民工作成果。
聚焦“为了谁”,问需于民,确保为民办实事举措准
开门纳谏倾听民意。“请进来”,召开两次队伍教育整顿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征求3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82条。“走出去”,院领导班子成员率队分赴全县11个镇(街道),登门走访市县两级人大代表130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37条。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布《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广发征求意见短信和征求意见表,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17条。
加强调研找准难点。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围绕县委重点工作部署和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积极开展旅游景点及沿线食品安全、财产刑执行情况、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状况等专题调研,发掘出社会治理深层次问题13个。各部门(党支部)结合《成都市检察机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八项举措》和调研问题台账,组织干警充分讨论,形成符合大邑实际、具有创新特点的为民办实事工作申报项目。
精准施策制定方案。院领导召集分管部门再次对为民办实事项目论证后,院队伍教育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项目逐一讨论、反复论证,提出修改甚至重新申报意见,直至审核通过为止。最终形成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旅游景点及沿线食品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财产刑执行专项监督、社会多元化司法救助、“暖阳亲情专线”进家庭、“送法下乡”法治宣传等《“我为群众办实事”九项措施》,明确了责任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时间节点,举全院之力强力推进。
聚焦“依靠谁”,落实责任,确保为民办实事力度强
强化内部责任落实。院党组根据职责分工,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部门,实行“一项目一方案”,明确责任人、办理标准和完成时限,形成长效机制,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以分管领导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部门结合制定工作措施,紧抓落实有效,真正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全院工作指挥有力、步调一致。院教整办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部门按时间表抓落实,抓出成效。
强化外部工作协作。加强与其他政法单位或行政职能部门沟通,共建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与县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会签《关于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的实施意见(试行)》,就线索移送、案件协查、认定标准和惩戒治理等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就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与县人社局座谈并建立治理农民工欠薪司法联动协作机制。与县市场监管局会商建立旅游景区及沿线食品安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共画为民办实事最大同心圆。
聚焦“我是谁”,履职尽责,确保为民办实事效果好
争做弱势群体的维权者。重点围绕追索劳动报酬、抚养费、赡养费等领域依法履行支持起诉职能。与法院、民政、教育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民行检察工作站收集案件线索,充分调查核实,支持农民工等弱势劳动者依法起诉追回被拖欠报酬,办理支持起诉案16件。
争做美好生活的守护者。围绕大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心工作,开展旅游景点及沿线食品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走访旅游沿线5个镇,摸排食品安全方面公益诉讼线索18件,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5件。有力保障当地百姓及游客舌尖上的安全,助力营造安全、舒适、放心的旅游环境。
争做刑事执行的纠偏者。深入开展财产刑执行专项监督。重点监督责令退赔等财产刑案件移送、立案、执行环节,督促法院履职尽责,最大限度及时挽回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建立涉财产刑案件台账,督促法院及时立案执行20件,财产刑执行检察质效不断提升。
争做纾困解难的躬行者。开展社会多元化司法救助。联合教育、民政、司法、残联等九个部门制定救助机制,完善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生活费、就业培训、心理健康辅导、残疾人专项补贴等多种救助形式。开展司法救助2件7人,发放司法救助金7万余元,其中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院领导主持公开听证1件,以公开促公正,有力传递司法温度。
争做未成年人的知心者。开展“暖阳亲情专线”进家庭活动。梳理存在行为偏差等问题的大邑县留守儿童,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陪同孩子与在外务工的家长开展亲情连线3人次。以“家庭法治课堂”为载体,科学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法治教育环境,开展“送法进家庭”42人次。设置移动法治教育基地,编印《法伴成长》等系列法治丛书,开展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性侵害等为主题的送法进校园活动10余场次。
争做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创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开展“送法下乡”法治宣传专项活动。将1辆制式警车改造成“雪山暖阳”送法下乡直通车,搭建移动的12309检察服务中心,深入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检察服务,切实解决普法“最后一公里”难题。先后前往5个镇(街道)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20余场次。(邓林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