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5日讯 12月19日,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一名因“心累、气紧10年,复发伴咳嗽8天,加重半天”入院治疗的78岁女性患者。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原因诱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于当日因持续性恶性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由心血管内科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入ICU后经复律、呼吸机辅助、脏器支持、维持循环及内环境稳定等综合治疗后,患者心肺肾功能改善,但转氨酶及胆红素持续升高,提示急性肝功能衰竭,如不及时人工干预将危及生命。
12月23日,经重症医学科和消化内科联合讨论、综合评估后,决定为该患者进行“人工肝”技术治疗,为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于当日完善相关检查,一场“洗血”大行动随即展开:血液从股静脉引出,经血浆分离器将血浆和血细胞等分离,分离出来的血浆单独经胆红素吸附柱吸附胆红素,再经血液灌流清除炎性介质等血液有害物质,最终“清洁”的血浆在静脉壶与红细胞重新汇合,回输体内……一系列紧张有序操作后,一次人工肝支持治疗结束,患者总胆红素由治疗前的277.8umol/L下降至155.6umol/L(正常值5~28umol/L),患者神志好转,全身黄染改善,血压趋于稳定,病情终于得到逆转。在场加班加点的血液净化团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一直在外焦急等待的家属听闻患者病情好转,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并连声感谢,同时对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的高超技术、贴心服务给予了高度赞扬!
鉴于人工肝效果良好,12月25日再次对该患者进行第二次人工肝支持治疗,进一步促进肝脏代谢产物清除,净化血液。治疗结束后,患者已经可以完全脱离升压药物及呼吸机支持。
“人工肝”技术,即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代替肝脏功能,为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对重症感染、脓毒血症,肝、肾功能衰竭,农药中毒等危重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使可逆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得到恢复,从而避免肝移植,成功率达60%,若早期治疗成功率可高达80%。此次县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人工肝”技术的成功开展在全县尚属首例,标志着我县危急重症救治技术水平迈入新台阶。
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淮州新城片区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托成都东进战略实施,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内全体人员刻苦专研、不断探索,已开展包括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重症超声技术、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等新技术。其中血液净化技术(含人工肝)可对以下疾病进行治疗:1.肾脏疾病:重症急性肾损伤(AKI)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需要持续清除过多水或毒性物质,如AKI合并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外科术后、严重感染等;慢性肾衰竭(CRF)合并急性肺水肿、尿毒症脑病、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2.非肾脏疾病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或败血症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挤压综合征、乳酸酸中毒、急性重症胰腺炎、心肺体外循环手术、慢性心力衰竭、肝性脑病、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液体潴留、需要大量补液、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肿瘤溶解综合征、过高热等疾病。科室综合抢救成功率约90%,为淮州新城及周边片区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知识科普:
什么是“人工肝”?
人工肝是人工肝脏支持治疗系统(ALSS)的简称,人工肝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
哪些病人适合做人工肝?
1.重症病毒性肝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PTA在20%~40%之间和血小板>50×10^9/L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多见,治疗风险大,临床医生应评估分险和利益后作出治疗决定;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有肝衰竭倾向者,一旦内科综合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早期人工肝治疗。
2.晚期肝衰竭肝移植术前等待供体、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内科治疗无效者。
4.肝衰竭的各种并发症: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严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人工肝的临床意义
1.提高重型肝病患者的生存率与临床疗效。
2.遏制病情进展,促进肝脏再生。清除内毒素,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内环境。
3.内外科之间的桥梁作用。人工肝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命,改善凝血功能,稳定内环境。有利于肝移植患者度过围手术期难关,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
4.经济意义。明显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节省住院费用。(张安科 邓林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