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8日讯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癌症是不可治愈的。如果是年纪大的患者,得了癌症更是不抱什么希望。76岁的李先生曾经也是这样想的,前不久,他在四川省肿瘤医院确诊了口腔癌,由于担心手术切除舌头影响生活一度拒绝治疗。经过医生的劝说,李先生成功进行了切除手术和术后重建,摆脱了癌症还获得了一个全新完整的舌头。
近年来,头颈部肿瘤治疗领域有了很多新进展。多种新型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生存期和生存率的明显提高,也带来了治疗理念的变化。这就是不仅要尽可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要保证患者生活质量,诊疗模式出现了比如MDT(多学科会诊)的新变化。
九成头颈部肿瘤都是鳞癌 发病和治疗相似
头颈部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据WHO统计,2018年全球头颈部肿瘤新发病例高达83万,死亡病例高达43万。而且头颈部肿瘤分型众多,根据治疗手段不同主要分成两大类:鼻咽癌和非鼻咽癌两大类,后者包括了唇及口腔癌、口咽癌、喉癌和下咽癌等癌症,其中90%的病理类型都是鳞癌,所以它们在发病机制和治疗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暨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介绍:“头颈部肿瘤类型众多,其中有些类型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MDT模式和免疫治疗助力头颈部肿瘤患者最大化获益
目前头颈部肿瘤有了六大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是大多数头颈部肿瘤由于发病位置的特殊,治疗挑战性大。肿瘤或者治疗有可能损伤患者的面部美观和器官功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可能再次复发,复发或者转移性的头颈部肿瘤的过往5年生存率数据仅为3.6%。
以口腔癌为例,传统治疗模式只关注肿瘤的彻底清除,忽视了治疗有可能损伤患者的面部美观、语言和进食功能,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压力。不少患者甚至恐惧癌症治疗多于癌症,宁可不治疗也不想失去口腔器官,前文说到的李先生就是这些患者的代表。但是医生的耐心沟通,让李先生了解到目前头颈部肿瘤术后重建的水平,基本可以修复到患病前状态,让患者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有充分的信心直面肿瘤治疗。
林桐榆教授补充道,过去头颈部肿瘤药物治疗仅有化疗,很多患者不耐受,生活质量并不理想。目前最新的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已经在国外获批用于头颈部肿瘤的一线治疗,相比靶向联合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和安全性均更好。而且患者起效后疗效可以长期维持,获得显着的长生存获益。
多管齐下 推动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
MDT模式和免疫治疗都不局限于头颈部肿瘤的应用,也可以惠及其他癌症,提升整体癌症的诊治水平,改善更多癌症患者的预后。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刚出现的新型疗法,已经被证实可以提高多种晚期癌症的5年生存率,为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近十年来,四川省肿瘤医院依托于四川省肿瘤疾病质控中心和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打造了集肿瘤预防、治疗、康复等癌症防治全程管理体系,开展了多项改善整体癌症预后的措施,MDT模式正是其中的新尝试。
“近年来,头颈部肿瘤治疗方式也有了很多新变化。新型疗法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更丰富的治疗选择,也对我们医生和科室的诊疗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林桐榆教授补充道。目前四川省肿瘤医院已经成立了头颈部肿瘤的MDT团队,除了林桐榆教授,还包括以副院长、放疗科冯梅教授,头颈外科王朝晖教授、李超教授,病理科刘洋教授为代表的涵盖病理科、头颈外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的医生团队。作为一直研究肿瘤的MDT团队,术业有专攻,能够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帮助患者最大化获益,为患者争取更长生存期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有更大机会重回正常生活。
创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理念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整体癌症诊疗水平的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林桐榆教授表示,作为四川省肿瘤医院的院长,未来工作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癌症防治能力,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建设人民满意的医院,用最大的努力推动四川省肿瘤医院成为国内一流肿瘤中心,作为示范中心带动区域肿瘤诊治能力的提升,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肿瘤慢病三级预防学科体系,进而提高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助力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30的目标。(锁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