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肿瘤医院:强抓精准防控和肿瘤诊疗 促常态化治理能力提升

2020年08月04日 16:24:1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郭晓彤

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4日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四川省肿瘤医院严格按照落实国家及全省疫情防控总体部署,“早”字当头,“防”字为重,认真做好统筹协调、院感防控、后勤保障、驰援武汉等各项工作,筑起一道牢固的战疫“防火墙”。自2020年2月至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专科门诊完成诊疗21万余人次,发热门诊筛查患者(含核酸检测)1.7万人次,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零感染;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变革服务模式、固化管理制度、优化诊疗流程,切实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肿瘤专科诊疗服务“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化危为机,实现了后疫情时代的医疗管理体系和能力提升。

快速构建防控体系,保障肿瘤专科诊疗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别是免疫力相对低下的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和危险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也增加了疑似病例的筛查难度;此外,专科医院相对综合医院在应急救治,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直面危机与挑战,提出“两个全力保障”目标,即全力保障疫情期间患者、职工院内安全,全力保障肿瘤患者的治疗不受疫情影响。医院党委在1月中下旬便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新冠肺炎诊疗和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后勤保障等多个专业组,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类防控、分区管理、精准施策”的防控原则,构建起医院主要负责人总负责,业务副院长牵头负责,专业小组具体负责的分级分类分区应急指挥系统和联防联控机制。

医院迅速将第二办公区改造为发热门诊及疑似病例留观区,安排经专业培训的医护团队24小时值守,建立起从门急诊预检分诊到疑似病例隔离留观、上报区疾控采样、流调、判定、转运的闭环式处置流程。同时抢抓春节防控“黄金期”,党政领导带头放弃休假,统筹推进医院通道和人员流向管控、分区分类院感防控、防疫后勤保障、门诊流程再造、住院患者管理、诊疗信息化建设等各项措施,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确保了预约放射治疗病人在大年初五即可到院接受治疗,其他患者在大年初七安全顺利入院或在线进行治疗。

严格落实院感防控,严密组织筛查检测

一是落实网格化对接管理模式。制定了医院出入通道临时管控方案,制定院内包括医疗、科研、后勤保障、行政办公等所有区域的分区分类防控指南,划分四级分类管理区域,建立起医护、普通患者、疑似发热患者三通道单向流动路线。党政领导班子带头深入一线,分片驻点压实防控责任,临床医技科室分片包干,迅速组建应急防控组、日常临床诊疗组和志愿者协同服务组,完成院感督导员全网格覆盖。

二是落实三级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在通道管控后的医院主入口、院内各建筑物、各诊区及病房入口处,设立三级预检分诊管理,对进入医院人员全部做到测温、登记和验证健康码,询问流行病学信息与相关症状,患者及家属由首诊医师负责指导填写《流行病学史调查诚信承诺书》。建立起病房分区分级改造、患者分区分级管理、医护人员分区分组诊疗的住院管理流程。留出住院发热患者隔离间、建立沟通室,按照患者感染风险程度进行床位安排。严格落实陪伴探视制度,患者及家属通过身份标识进入住院楼,一名患者至多只能留一名固定家属或陪护。将住院患者胸部CT的新冠肺炎阳性表现纳入危急值报告范围。

三是大力提升筛查检测能力。疫情发生后,医院按照国家及四川省卫健委要求,及时配备核酸检测场地、设施和人员,取得核酸检测资质,检测能力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每天检测400份样本以上,可满足应检尽检肿瘤患者及家属的筛查需求,也为有愿检应检需求的市民提供随时到检的采样和检测服务。此外,完成对全院职工及第三方服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设置发热病人检查专用CT一台,完善院内发热症状病人的检查管理。

多管齐下,精准施策,“组合拳”式肿瘤治疗

一是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多形式满足患者诊疗需求。医院在春节期间提前与预约患者进行沟通,逐一制定个性化方案,保证放射治疗病人在大年初五来院接受治疗,门诊在大年初七便率先正常开诊。全面实施预约诊疗,进一步拓展预约挂号渠道,严格分时段就诊,合理控制来院就诊的门诊人次数,调整开放门诊诊疗科目、均衡工作日接诊医师及专业分布。为方便门诊特殊疾病患者开药及医保报销,增设省、市门特门诊,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实行门特用药最长三个月处方服务,避免患者多次往返医院。同时,为危急重症肿瘤患者提供急诊输液、急诊手术等就医渠道,保障其就医需求,目前平均每天接诊急诊患者300余人次。

二是以医联体为抓手,扩大服务半径。利用远程会诊或下派人员驻点等方式,合理分流疫期来院就诊患者,减少人员跨区流动就诊。仅成都市内6家紧密型成员单位,妥善解决4000余名就诊患者就诊需求。

三是分类施策,精准治疗。依据地理区域、诊断、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采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中医药手段进行“组合拳”式免疫重建;合理权衡肿瘤进展与感染风险进行临床路径优化;轻型病例提前干预避免病情进展。持续开展择期手术、住院放疗和化疗,尽最大可能满足肿瘤患者的住院需求。新开肿瘤整合医学中心,集中肿瘤放、化疗、手术以及康复等MDT专家团队资源,为肿瘤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式”诊疗。

四是强化药学监护与心理防护。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应激反应,医院制定了疫情下肿瘤患者的“一般防护-专业防护-自助防护”心理服务三级模型,最大化覆盖心理干预,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五是为促进成果转化和经验分享。医院主办科技核心期刊《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2020年第2期设抗疫特约稿专栏,发表疫情防控相关述评、专论、实践与经验交流文章多篇,包括郎锦义教授专家组《四川省抗癌协会关于COVID-19疫情期间放射治疗场所疫情防控的专家共识(第一版)》等为肿瘤专科在疫情期间开展诊疗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借力互联网医疗,促进智慧医院建设

借助信息化和互联网,主动将“智能化”“数字化”融入疫情防控和恢复诊疗秩序的方方面面。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开启线上“云签到”“云门诊”“云直播”“云会议”,用“屏对屏”代替“面对面”。疫期视频会议实现各项工作全覆盖,系列“直播课”进行到第17期,网上免费咨询门诊问诊量累计达5000余人次,门特病人“云端诊疗,送药到家”服务30余人次。此外,四川省肿瘤医院互联网医院即将全面开诊,届时医院线上“云服务”可逐步覆盖患者就诊全周期、全过程。

新院区建设及时融入“蓄能式”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之时也正是四川省肿瘤医院天府院区(含质子治疗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医院强化居安思危意识,组织医院专家反复论证,把本院区疾病防控的经验及时融入新院区设计建设中,把天府新院区门急诊、住院区域进行分区划分、分类通道再设计,平战结合,完成“蓄能式”设计,使新院区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新冠疫情下,四川省肿瘤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院党委带领下,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建立起了具有肿瘤专科特色的疫情防控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面对疫情局部反弹风险,医院将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部署,不松劲,不懈怠,保持战备状态,严格落实院感防控、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强化专科医疗管理、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等重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医院治理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实现医院“高精尖优”高质量发展,向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不断迈进。(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