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日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战“疫”中,有的医务工作者冲锋在一线,有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在后方阵地。在这特殊的时期,面对严峻疫情,儿童更是重点保护对象,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呼吸内科在艾涛与护士长廖惠玲带领下确保了科室住院患儿新冠零感染。在此期间,据儿童呼吸内科医生统计发现,科室收治的气道异物的儿童比例显著上升,因为气道异物入院治疗的小患者已达20多例。医生通过纤支镜取出的气道异物,可谓五花八门,如干果店里的花生、瓜子、核桃、葡萄干、碧根果,甚至还有图钉、纽扣和笔帽。
医生提醒:居家期间,谨防儿童气道异物
疫情期间,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置办了丰盛的年货,而孩子们又不能外出玩耍,居家玩耍时小朋友容易将异物误吸入气管,特别是1-3岁的幼儿,牙齿发育不全,咀嚼功能不完善,吞咽协调功能和咽喉的保护功能不健全,对坚硬食物不能嚼碎,一旦将异物误吸入气管,卡在气管中,无法正常排出,会形成气道异物。
气道异物是儿童呼吸内科和耳鼻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窒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研究发现在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中气道异物占据首位。如果家长无相关的急救经验和措施,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孩子甚至有可能会因为窒息而死亡。如果孩子不慎吞入异物,家长千万不要乱拍打和进食,也不要强行用手抠,以免异物掉入气道,如果异物已经进入气道,自行咳出的可能性很小,家长应立即到儿童专科医院寻求帮助。
在此,儿童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呼吁家长们:特殊时期,家长们对儿童气道异物的预防也应像对待新冠肺炎病毒一样“严防死守”,一旦发生异物误吸入气道,应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哭吵,在给孩子急救的同时,最好前往医院及时取出异物。
儿童纤支镜:儿童呼吸内科医生的“第三只眼”
典型支气管异物,依赖家长提供的异物吸入史,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异物比较隐匿或者短期内无症状,有些家长并不知情,致使诊断仍有一定的难度,临床可表现为长期咳嗽、喘息,异物长期储留肺部会导致继发肺炎、肺脓肿及支气管扩张、食管气管漏等并发症,甚至造成切肺的悲剧。
前不久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四川省儿童呼吸学组纤支镜协会组组长夏万敏接诊了一个特殊的小病人。1岁多的小超(化名),家住雅安市,因为长时间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咳嗽,在当地一家医院治疗后,仍未见好转,复查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病灶未见明显吸收”,当地医生甚至一度怀疑小超是气道肿瘤,家长十分焦急,于是来到医院儿童呼吸内科就诊。这时儿童纤支镜技术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儿童纤支镜技术又被称为儿童呼吸内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综合小超入院后的相关检查结果,通过纤支镜检查,医生判断小超是气道异物,由于长期未取出,造成了小超肺部有炎性肉芽肿,还伴有气管支气管结膜炎。通过纤支镜技术,小超气道的异物已被顺利取出,小超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专业的团队: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呼吸内科于10年前便率先在四川省开展小儿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技术。据夏万敏介绍,医院儿童呼吸内科接诊的行纤支镜取气道异物的孩子最小的只有11个月。随着软式支气管镜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支气管镜就像一个高清的摄影机,可以带医生探究气管里面的迷宫。医生可根据异物的大小、种类选用异物钳、异物篮及冷冻仪把异物取出,这样避免了孩子外科手术的风险,为患儿带来了福音。目前该院儿童呼吸内科配备了最小2.8mm的支气管镜及1.2mm的异物篮能够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吴金霞)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供稿)